2007/09/22

being an Appler ~ Part III

蘋果不只是一個品牌,更是一個希望。


文/ AppleMaru 蘋果小鵝  (原文發表於 2006/09/26)



"So our market share is actually greater than BMW's - greater than Mercedes - in the car industry. And, yet, no one thinks BMW or Mercedes are going away, and no one thinks that they're at a tremendous disadvantage because that's their market share. Matter of fact, they're both highly desirable products and brands."

~ Steve Jobs, Rolling Stone Interview, December 2003




市場佔有率也許不是目前史老大所在意的,但是對於競爭激烈的資訊市場來說,佔有率絕對關係著一家公司的存亡。蘋果的作業系統 Mac OS 從上市以來一直給予整個個人電腦業界極大的衝擊,每次的改版,也同樣帶給同業或是使用者全新的思維。電腦,不過是個用來輔助人腦的工具。當提供溝通的作業系統介面無法輕易地讓操作電腦的人理解,進而達到輔助與增進效率的目的,那麼電腦存在的實質意義就降低了。Mac OS 最大的變革在於從 OS 9 到 OS X 的這個轉變。這個全新的版本承襲原本 Mac OS 圖形操作介面的優勢,也同時從使用者的角度增加了不僅僅屬於視覺上的提昇。人腦所易於接受的訊息是類比的顏色與圖像,並非文字。好的作業系統必須跳脫使用者之間的教育程度差異,減少文字上的解說,讓圖形介面回歸到圖形介面的本質,因為滑鼠才是圖形介面的真正操控者而非鍵盤。Peter F. Drucker 曾於 1999 年指出,當時的資訊科技發展走錯了方向,因為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裡的 "Information",而不是 "Technology" 的部份。Mac OS X 於 2001 年正式登場,到 2007 年初即將正式登場的 10.5 - Leopard,經過五個版本的修正,除了與硬體搭配工作效能的提昇外,更重要的是,它適切地扮演了提供 "Information" 的傳遞者工作。這個成功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至今仍在全球市場佔有率低於 10%,背後的原因並非小鵝想要去探討的,然而對於史老大來說卻必須努力尋求突破。

小鵝提過,Mac OS 終將走上離開 Mac 主機庇護的路。前提是,Mac 主機有足夠的市場優勢來維持自己的生存。然而在這個遙遠的將來之前,史老大還有其他可以做的。網路,是這幾年當中成長最快速的事業,它曾經紅極一時,讓所有的傳統產業公司都試圖以 .com 之名尋求另一片廣闊的天空。只是在 e-commercial 的概念尚未完全建立,同時個人電腦與寬頻網路的普及率不高的狀況下,這些依附著 .com 而生的產業,卻也因 .com 而死。無論如何,網路在此時此刻甚至遙遠的將來,都還是扮演著左右市場的角色。史老大當年的 i 化 (軟硬體產品前的英文字母小寫 "i"),代表的就是他對網際網路 (internet) 所擁有無可限量的認同,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對於絕大多數的現今使用者來說,WWW 網際網路是接觸網路世界的第一步,而提供接上網際網路的這條重要橋樑就是『網路瀏覽器』的工作。放棄讓使用者嚴重詬病的 Internet Explorer for Mac,蘋果在 Mac OS X 裡頭放進獨立研發的 Safari。這個由 khtml 引擎為基礎研發的網路瀏覽器,有著 OS X 一貫精簡的操作介面與極佳的執行效率,進而獲得絕大多數 OS X 使用者的青睞。然而,網際網路的世界在 Microsoft 將 IE 併入 Windows 作業系統核心之內後產生了極大的改變,因為 IE 語法的特殊,導致網頁撰寫者必須根據市場上擁有最多使用者的 IE 進行最佳化,卻也因此常常導致其他瀏覽器使用者的瀏覽困難。然而,隨著使用者的不滿與業界對於網頁撰寫標準的改變,近年來的網際網路已逐漸不再那麼絕對地 IE 表象,但是無可否認的,在使用者結構沒有重大改變的狀況之下,IE 仍舊是大家試圖滿足的一個標準。繼 iTunes + iPod 與 Boot Camp 的成功之後,Safari 很有可能成為蘋果下一個進軍 Windows 市場的利器。假若史老大有意研發 Safari for Win Vista,同樣地,Safari 就可以與 IE、Firefox、Opera 等瀏覽器再次站在相同的作業系統上較勁,而且這次將會由全世界佔有率最高的使用者族群來做公平比較。這會是個險招,畢竟如同小鵝說過的,Windows 超過 90% 的佔有率所代表的意義不單單只是使用者習慣而已。對於目前地球上的大多數人來說,Windows 不是一個作業系統,而是『電腦就是長這樣』。這是個非常恐怖的狀況,因為這樣的概念完全抹煞了其他作業系統或硬體架構的生存空間,大多數的人是沒有辦法去重新對腦海裡深植的『電腦』形象再去重新做一次調整的。同樣的,即使在 Windows 裡有很多使用者認為 Firefox 遠優於 IE,但是 Microsoft 成功地將 IE 整合進 Windows 的使用者介面裡之後,這個恐怖舉動仍就是獲得瀏覽器大戰裡的空前勝利。Safari 的出發點必須要至少能夠站在 Firefox 之上,才有機會被拿來與 IE 比較。以目前網際網路裡的模式來說,khtml 引擎的網頁顯示完整度仍舊差強人意,縱使 Safari 有著再多的優點、它是大多數的預設主要瀏覽器,但是,Mac OS X 的使用者同時安裝其他非 khtml 引擎瀏覽器的比例仍舊很高。唯有將來網頁撰寫的標準改變,那些專為 IE 而寫的網頁也漸漸被淘汰到一個程度,Safari 才有機會以相同的瀏覽條件與 IE 比較,到時候也將才是 Safari 進軍 Windows 的時機點。

當 Safari 能夠在 Windows 裡頭受到一定程度青睞,使用者們就會慢慢注意到蘋果撰寫的軟體優勢,轉而注意到 Mac OS 的獨到之處。再輔以到時候 Mac 主機執行 Boot Camp 所打下的廣大基礎,那麼 Mac OS 的佔有率絕對會有顯著的提昇。這條路絕對不是一年兩年,史老大可能得花五年到十年的時間慢慢讓蘋果再次成長,如同他當年回到親手創立的蘋果電腦裡,用了七年的時間將整家公司由谷底帶到此刻的狀態。Safari 進軍 Windows 的概念只是小鵝以小鵝之心度史老大之腹的臆測,究竟這棵蘋果大樹史老大會怎麼栽?要如何讓蘋果進入到另一個頂峰?相信這是此時此刻的史老大心裡有數的。 2005 年,史老大接受 TIME 雜誌的訪問說過:"Because I'm the CEO, and I think it can be done." 這是不是在史老大的藍圖裡,唯有他自己知道。



"If you could read this man's mind, you would see the future."

~ TIME, People Who Mattered 2005 - Steve Jobs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