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1

being an Appler ~ Part I

蘋果不只是一個品牌,更是一個信仰。


文/ AppleMaru 蘋果小鵝 (原文發表於 2006/09/16)



2005 年 6 月,因為 IBM 的 PowerPC CPU 無論在運算速度、耗電量與產熱控制上,都沒有辦法符合近年的電腦硬體市場需求,再加上許多外界無法得知的內部因素,史老大宣佈終止與 IBM 多年的合作關係,證實了外界長期的風聲,進行繼 Motorola 6800 轉用 PowerPC 與 OS 9 改版 OS X 之後的最重要的變革 -- 改用 intel 的 CPU。無論從 Apple 本身或是全世界的 OS X 平台軟體研發者的角度來說,這都是個極大的衝擊。首先,Apple 必須將整個 OS X 的程式碼改寫,去適應全新的硬體架構,接下來,得有承受轉換陣痛期的強大能耐。關於這部份,Apple 確實想得十分周全。根據史老大的說法,從 OS X 10.1 開始的每一個版本,其實在 Apple 內部秘密地有另一個 for intel 的版本在同時進行測試,以期有一天必須放棄 PowerPC 而改用 intel。雖然外界得知的消息是 2005 年 6 月史老大在 WWDC 對外公佈之前沒多久,才告知 IBM 關於 Apple 的決定。但是,從 Apple 用了超過四年以上的時間來鋪這條路看來,Apple 與 intel 的合作計畫並非外界所想的那麼晚才開始,而且 IBM 也不可能那麼晚才被知。為什麼說 Apple 在轉換作業上做得非常好?首先,Apple 早就已經將 OS X for intel 在內部做了一定程度的測試,所以在正式的硬體登場前,已經有一定的完成度,如此可以大幅縮短使用者與研發者知道計畫到成品上市的等待時間。並且在那個時候就發表了一套研發者套件,包含一部intel 架構的 Mac 主機與測試版的 OS X 10.4 - Tiger,讓所有的研發者可以提早改寫程式核心並進行 OS X for intel 的測試。至於這段時間內無法及時完成程式碼轉換的大型軟體,Apple 也同樣有解決方案,利用 Rosetta 技術,原本是寫給 PowerPC 架構的程式,也可以順利地直接在 intel Mac 上頭執行,雖然效率並不如在 PowerPC 上表現的那麼極致,但是對於轉換期當中的使用者來說,就不必過度擔心軟體支援的問題,而同時軟體研發者也將會有更充裕的時間來完成新版本的編寫。


2006 年 1 月,史老大公佈了第一款的 intel Mac 主機,除了原本令人驚豔的 all-in-one 機種 iMac 以外,更意外地選擇高階筆記型電腦 PowerBook 系列進行首次改款,命名為 MacBook Pro。之後將桌上型便當盒主機 Mac mini 也換上 intel 的 CPU,並在 2006 年 5 月份將俗稱小白的 iBook 變更為 intel 架構,承襲 MacBook Pro 之名,稱之 MacBook,不只發表黑、白兩款色系,並首次使用高亮度鏡面螢幕。至 2006 年 8 月的 WWDC 裡頭,針對與會的專業使用者發表 Mac 的專業機種 Power Mac 與 Xserve 的 intel 版,分別叫做 Mac Pro 與維持原名 Xserve。至此,Apple 以極短時間完成原有全數產品線的 intel 化,比原本預計的時間表 2007 年底整整提早了 1 年時間。



“Apple is strong. And the Mac is strong. So this is a great time to start building for the future, to make us even stronger. We know transitions: We’ve been through two of them, and they’ve kept our platform at the forefront.”

~ Steve Jobs, WWDC 2006



小鵝認為,史老大的策略乃是用最短的時間讓所有的產品進入 intel 架構,如此一來,整個公司的硬體研發部門重心就可以不再分心於原本的 PowerPC 架構機種上頭,畢竟,intel 架構對於 Apple 來說,是一個相當陌生的環境。相較於其他廠商,Apple 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與時間成本來達到一定的成熟度。過去,Mac 機種較一般 PC 機種的單價來得高,除了極佳的硬體設計外,不同的 CPU 架構可以成為某個程度上的價差藉口。然而,當 Mac 與其他硬體廠商都用相同的架構時,硬體就被放在同一個位置上比較,無論價格或是穩定度,都會被消費者嚴格評量。此外,軟體研發者也可以專注在開發 OS X for intel 的平台上,畢竟一般的軟體廠商並不比大型公司可以擁有不同的部門針對不同的平台進行研發。在這樣的狀況之下,這些匆忙上市的 Mac 主機,就多少會有各種問題。Apple 選擇 PowerBook 15" 最為第一個更新的行動款硬體是有原因的,首先,相較於 iBook,高階的 PowerBook 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改款,再者,受限於 PowerPC CPU 的運算速度與耗電,迫使領軍 Mac 筆記型電腦的 PowerBook 工作效率一直未受到全面肯定。再者,15" 相較於 13" 的主機板面積來說,有更多的容許度讓初次接觸 intel 架構的 Apple 研發部門來進行試驗,這點從 MacBook Pro 15" 的硬體線路設計上可以一窺究竟,而向來接受 Apple 高階硬體產品 OEM 的廣達也具有更充足的經驗來解決技術層面的問提。然而,產品最終的考驗並不在於公司內部或是 beta 使用者的測試,而是在消費者的手上。因此,選擇先發表 MacBook Pro 15" 不僅上述的是個最安全的方法,也同時是個最危險的方法。畢竟 MacBook Pro 的使用者定位在於高工作需求的非專業甚至專業使用者,所以拿這個族群來當作試驗品,遭遇到困難的機會與受到負面批評的機率也相對的增高許多。因此當 MacBook Pro 15" 上市一段時間之後,Apple 才又發表 MacBook Pro 17",除了某些硬體支援的問題外,吸取 15" 的市場經驗反應後,這部號稱地表最強的行動式桌上型主機也因此較 15" 版本有更穩定完整的表現。

很多人質疑,究竟這個時候該怎麼選擇 Mac 的硬體?是該保守一點購買舊款的 PowerPC 架構?或是選擇又新又快的 intel 架構?小鵝的淺見認為,一部電腦硬體無論筆記型或是桌上型,生命週期大約是 3~4 年左右,這個生命週期並不是指硬體的壽命,而是指這部硬體對作業系統與各種應用程式的適應力。大約 2 年的時間,作業系統會做初步的改版,這些改版包括整個架構變更,讓使用者介面有更好的環境與效能,但是換得這些東西的背後是更大的硬體資源消耗。同時,所有的應用程式軟體研發廠商,也會跟著作業系統的改版而進行升級。在這樣的循環之下,電腦的硬體效能就會開始受到考驗。當硬體並沒有辦法支援軟體,整體的執行效率就會下降。使用電腦的目的是要幫助原本不足的人力,使得工作效率增加,當電腦無法增加工作效率,大部份的時間都用在等待之上時,就會失去了電腦輔助人腦的最主要意義。因此,一部全新上市的硬體,只要跟著更新所有的軟體,大約 3 年左右就會開始明顯感覺到執行效率的下降。以 Apple 來說,在 2006 年 1 月發表第一款的 intel Mac 主機,直到 2006 年的 8 月全數完成,這批產品從嚴葛的角度來審視,其實都是 Apple 的 intel 架構習作機。另外,Core Duo 對 intel 來講,也是初次試驗雙核心的一般消費型 CPU,這個架構對硬體運算核心廠來講也是個新體驗,所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才又發表更新版的 Core 2 Duo ( Merom ),這次才完整地有筆記型與桌上型兩種規格的 CPU 出現。接下來,在 2007 年的第一季,Mac OS X 的第四個大更新 10.5 - Leopard 將會問世,到時候,全新的作業系統將會對那時最新的硬體做最佳化,而 Mac 的主機也都將做過至少一次的小改款,把大部份現有的問題做個修正。到那個時候,整個 Mac 軟硬體的搭配與效能,才會到達一個穩定的水準。小鵝預測,至少也要等到 2007 年的第三季,甚至 2008 年的第一季,所謂的 intel Mac 才會有個成熟的表現。從這個觀點看來,史老大選在今年 8 月的 WWDC 發表專業型桌上型主機與伺服器,並非一個很恰當的決策。首先,這兩款硬體所搭配的 CPU 是 intel 雙核心的 Xeon "Woodcrest" CPU,對於整體效能的提昇只有 1.5 倍左右。而 intel 的四核心專業處理器 "Clovertown" 以公佈將會提前到 2006 年底問世,對於專業使用者來說,每次的軟硬體更新都會是極大的開銷,Apple 勢必在 "Clovertown" 上市之後立即,或是等到明年 Leopard 發表之後推出雙四核心版本的專業機種。這樣的時間差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這第一代的 Mac Pro 與 intel Xserve 的示威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因此整體的市場反應並不會有太大的成效。還有,最近小改款的 iMac 出乎意料地繼續使用 Core 2 Duo 的筆記型行動版本,卻沒有使用叫高階的桌上型版本,這對於一部桌上型的主機來說,並不是一個太明智的選擇。綜合以上的狀況,購買 Mac 主機的最佳時機仍舊是在 2005 年底到 2006 年中選擇末代的 PowerPC 版本。畢竟,Apple 尚未放棄針對 PowerPC 架構軟體的研發,而且絕大多數的 Mac 使用者仍舊在使用非 intel 硬體,所以 Leopard 仍然會有 PowerPC 版本,而大部份的應用程式也都將會以 Universal Binary 的雙架構方式繼續發行,直到 intel Mac 完全穩定,舊的 PowerPC 硬體再也不敷使用為止。

2 則留言: